解读《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
2022-12-14 14:14 作者:小编
近年来,我国殡葬事业在诸多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行业乱象,比如“天价殡葬费”、殡葬用品收费不规范、“天价墓地”等,每每触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
殡葬乱象为何屡禁不止?该通过怎样的殡葬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入土为安”?近日出版的、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创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以下简称殡葬绿皮书)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回答。
殡葬绿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殡葬乱象是多种因素彼此交织导致的结果——新型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殡葬服务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增加,使得扩大殡葬服务有效供给更加迫切。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承受的压力日趋增大,与殡葬法律体系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
殡葬绿皮书认为,条例迟迟未能修订,折射出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殡葬改革的共识还难以达成,深刻地反映着殡葬改革中的一些利益关系之间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张力甚至错位。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界限方面,当前“管办分离”的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形成共识,但如何正确界定公益与市场,既坚持殡葬公益属性,充分满足基本殡葬需求;又推动殡葬服务市场化,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尚在摸索中。
除了殡葬法律体系滞后之外,我国的殡葬服务设施也不容乐观。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仍有22%实行火葬的县(市区)没有殡仪馆,推行火葬缺少设施的基本保障;全国经营性墓地仅有1443个,平均每个县(市区)不足1个,全国72%的县(市区)没有城镇公益性墓地,墓葬资源稀缺。
我国的殡葬执法体制机制也不完善。
根据殡葬绿皮书,我国殡葬领域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工作力量薄弱,殡葬管理机构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公众对文明礼葬认识程度不高,移风易俗任重道远等。
殡葬绿皮书提出的对策建议之一,是补齐服务设施短板,满足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大力开展火葬区尚无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多方筹措专项资金,支持落后地区进行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基本服务能力,夯实惠民殡葬基础。
殡葬绿皮书还建议,加快补齐工作力量短板,增强殡葬治理和服务能力。针对殡葬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各级殡葬管理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尤其是要建立一支殡葬执法监察队伍。对于常态化的殡葬专项整治工作,一方面按照岗位补齐专职服务人员,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
殡葬绿皮书研创团队一位专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殡葬改革应该坚持公益属性,即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关系,提高政府殡葬管理、殡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基本殡葬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对其他选择性殡葬服务,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